昨天(4月20日)下午,华为宣布成功实现了MetaERP研发和替换,重新定义企业核心商业系统,详细见下面的链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华为MetaERP实现了全栈自主可控,基于华为欧拉操作系统、GaussDB等根技术,联合众多伙伴,采用了 云原生架构 、 元数据多租架构 、 实时智能技术 等先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 业务效率 ,提升 运营质量 。华为将继续围绕“ 极简架构、极高质量、极低成本、极优体验 ”的目标,在ERP、PLM等领域,和伙伴一起打造自主可控、更加高效安全的 企业核心商业系统 。
这个历时多年的替换工程,采用了哪些技术,具体的业务目标和系统建设目标,我用红字将华为公号报道中的关键字标识出来了。
华为有压力,有动力也有条件(包括创造的条件)来将自己用的ERP重做一遍,也确实是做成了,这个过程的艰辛自不必说。
上个月,华为提到Meta ERP的时候,着实让管理软件市场的许多从业者们有好几天没有睡好。其实昨天亮相之后,应该有人开始真的睡不着了。在微信群里,就有朋友讨论说华为的这批合作伙伴,排名靠前的用友、金蝶这两家应该有些紧张才是。
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紧张,我还不知晓。但是有一个天花板已经被打开,这却是事实,或者说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ERP是可以重做一遍的。华为重做ERP的复杂度应该是非常高的,看报道,切换无差错。这是不小的难度。代价自然是大。对于一般的大中型企业来说,如果来重做,或者是有保留的重做,决心是难下的。目前我了解重做的,只有浙江的一家千亿规模的商社级的企业,他们用一个低代码平台将包括SAP在内的核心业务系统全部重做了一遍,当然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从业务逻辑上重新设计,重新开发和实施。将早先“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20多年来先后购置、开发、集成的40多个业务系统全部替换掉。通过统一的主数据、算法集合以及开放的业务策略设计实现统一。当时也是花了极大的代价,乃至于最终将200多人的信息化工作团队,缩编到60人。(对团队来说,这就是“自杀”啊,可见当时的决心有多大!)
只要“不惜代价”,有远见的企业就可以将自己的ERP重做一遍。后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吗?
回到这个标题上来,对于ERP公司来说,或者是新的ERP公司来说,如何重做一遍ERP?或者将来也不叫什么ERP(企业资源计划),可以叫“企业核心商业系统”等等。为一众企业做,而不是为一两家企业做。那会如何?具备条件吗?新的系统和老的系统有什么不同。有可能换道超车吗?性价比会更高吗?可以让大企业、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更加利索地获得一体化的服务吗?
这可能是一个有不少人已经开始主动承担的新使命了。
苏商智库执行长张利勇先生对新生事物有一个分析和构思方法,就是考察事物发展的 可能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要问的是“重做ERP”的可能性在哪里?如果我们以数字原生居民的视角来看基于当下的未来,而不是传统世界居民基于过去所看的未来,那会怎么样?
1、管理软件(或者其他名称)的发展路径是否有新的形态? 企业管理软件从MRP(物料需求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再到ERP(企业资源计划)乃至ERPⅡ(包含了协同商务的ERP)的发展路径是否有必要强化和重复?有没有新的已经起作用的规律,我们还没能洞察?
2、在功能实现之前,率先进行元数据管理的条件是否已经成熟? 社会面上的物料、能力、人力等的元数据是否存在着类似EDI(国际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那样的标准存在?
3、信息输入方式的变化对人机互动产生什么影响? 从人工输入、流程单据衍生这些手段增强到以设备、环境的感知和采集,协同的上下游角色数据互通,这样的变化对人机界面,乃至菜单、按钮布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4、技术红利可以以更高性价比方式进入到新软件吗? 比如成熟的通信技术、微服务架构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等。
5、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条件下,软件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是工具?还是数字员工?还是难分彼此的生产要素、组织要素和交付要素?
如果这些可能性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衍生和思考,我们在可行性和可靠性上有真正的突破的时候,管理软件(我们当前姑且这么叫着)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呢?
PS:这一篇为什么放在“再探温州”系列里,因为传统产业和包括ERP在内的IT产业已经没有办法“一书各表”了。而且当前正在实践的一个传统产业集群的进化,也到了思考这个命题的时候。
红缨究竟会在谁的手上?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钢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