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瞄准万亿汽车业 广深展开新竞合

来源:中联西北院    时间:2023-08-10 20:21:31

广州新能源汽车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比亚迪展出刀片储能系统。新华社发

汽车制造业强省广东,新一轮发展热潮正在悄然掀起。

8月9日,比亚迪在深圳迎来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仅其一家企业便贡献了全国将近25%的新能源汽车产量。

一周前,深圳刚刚发布《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将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元级规模。

这是继广州之后,广东又一核心城市提出了汽车产值万亿元目标。如果各地规划顺利落实,三年后广东汽车工业将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值超2万亿元,产量也将超过700万辆。

当下,广东各地正在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出台“施工图”,将制造业做优做强。汽车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制造业水平,而汽车行业也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各个城市提供全新发展机会。

此时,深圳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汽车制造业大跨越意味着什么?广深双城未来会如何协同发展?广东又如何强化汽车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南方日报记者 郭小戈 魏泓泉 实习生 邱晨希

工业“明珠”的赛龙夺锦

汽车产业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公认最能体现一个地区制造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广东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汽车产量达415.37万辆,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汽车产业首次实现超万亿元营业收入,成为广东第八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深圳作为我国“规上工业总产值”与“全部工业增加值”双第一的城市,此前长期在汽车制造业领域并未有明显优势,其2022年汽车产业的产值仅为2154亿元。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内容,深圳要在三年内实现汽车制造业的大跨越,核心指标实现数倍级增长,产值不仅要突破1万亿元,产量也要突破200万辆,全力追赶国内汽车制造业头部城市。

“深圳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为汽车发展带来技术创新优势。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大趋势下,深圳在电子信息领域拥有超强的头部企业、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和人才,使它在车联网、智能驾驶领域拥有突出优势。例如,深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为汽车提供更智能化、高效的解决方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分析指出,深圳在汽车制造业拥有很强的后发优势。

从《三年行动计划》来看,深圳的发展思路确实有着浓烈的“特区特色”,充分立足自身原有产业基础,瞄准新科技、新技术,明确提出要将智能网联的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引导一批传统ICT企业向汽车电子拓展,发展一批生产模式创新企业,使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新体系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智能装备、整车集成及车网互动等领域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关键的是,在短短3年时间里,深圳汽车制造业能否真正实现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

过去20多年,深圳一直全力发展汽车制造业,除了培育出比亚迪,也曾引进多家整车企业,但进程不太顺利。2004年,深圳与哈飞汽车合作,在宝安观澜建设生产基地。但由于哈飞汽车陷入困境,再加上被长安汽车收购,该生产基地于2010年易主给长安PSA。当时正值中国合资车企黄金年代,但长安PSA始终无法进入正轨,最终无奈落幕。随后接手的宝能汽车,也由于自身发展问题处于停滞状态。

不过,深圳的“后发优势”正在进一步凸显。根据深圳统计局数据,过去5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圳表现可谓是一枝独秀,产量从2018年的9.99万辆,增长到2022年的84.88万辆,增长了超过7倍,超过了老大哥广州。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现已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企业,8月9日迎来了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市场占比远超特斯拉等国外品牌。

在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领域,深圳更处于国内第一阵营。去年8月,深圳率先实施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今年,深圳成为我国首批真正进行无人商业化测试的城市之一,做到了车内无驾驶员、无安全员载人服务。

双城合力谋求全球战略高地

早在2021年12月,汽车制造重镇广州便率先抛出建设万亿“智车之城”规划,发布《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汽车产能突破500万辆,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

作为广东汽车制造业的中心,广州去年汽车总产量超过313万辆,占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随着深圳加速汽车制造业高速发展,便延伸出一个关键问题,广深双城如何在同一舞台共舞,如何实现1加1大于2的目标?

一直以来,在广东汽车产业布局中,广州与深圳都有明确的定位,广州拥有更强的制造能力,深圳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拥有优势。按照广东“十四五”规划,要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推动广州、深圳两市完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对接,聚焦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现代产业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合作。

“广深两地都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布局城市,两地产业高度互补,联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未来可期。”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表示,广州和深圳都有各自完整的产业链,深圳可以发挥金融、科技、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广州可以依托在制造业和商业贸易上的深厚积淀。

事实上,广深双城在汽车产业的合作,已经开展多年。早在2017年,广汽集团相继与腾讯、华为进行深入的战略合作,在智能驾驶、智能车云、移动出行、软件开发、芯片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深圳《三年行动计划》不会对广州带来冲击,反而是重大利好。两个城市在汽车产业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二者完全可以在汽车研发、制造、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提升广东整个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力。”陈峰表示。

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赵克刚也分析指出,广州、深圳两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错位发展,找准不同的切入点,例如深圳发挥创新优势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支撑,而广州更偏向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各有特色的同时更要发挥协同效应,双方共性的平台、可共享的资源要加强合作,合力打造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这样才能面向未来打持久战。

协同粤东粤西粤北

助力全省产业升级

目前,广东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集聚区并辐射周边地区的汽车产业链体系,并在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激光雷达等全部领域均有企业布局。

“广东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实现了‘规模第一,创新第一,配套第一’,既是全能冠军,又有多项单打冠军,挺起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脊梁。”广东省汽车智能网联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双玲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深协同发展的带动下,广东汽车制造业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传统产业版图正在被打破重塑,产业区域布局越发完善。一方面,珠三角传统汽车制造强市正在加速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粤东西北更多城市通过发挥产业配套和推广应用的后发优势,相继加入了全新的产业链生态圈。

目前,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整零比则为1:1.7。同时,2021年广东规模以上零部件和配件企业912家,占全国比例仅为6.7%。在2021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广东仅有1家入榜;2021年全国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广东只有10家,最高排名的广汽零部件仅排名第7位。

这就意味着,广东仍然有足够大的产业容纳空间,让各地市主动融入汽车产业链中。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广东21个地市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均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列入重点发展项目。

在粤西湛江,明确提出强化科技引领,完善产业高端化链条,着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广东新能源汽车生产重要基地。

在粤东汕头,也明确提出着力引进重大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机、动力电池生产等项目,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在粤北韶关,则提出在广汽、比亚迪等企业的既有合作基础上,着力引进汽车零部件项目,促进产业集聚。

与此同时,得益于广深的强大带动能力,广东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对外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今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有现代汽车、采埃孚集团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在广东落成;同时,大众、丰田这类全球龙头企业也加大对广东的投资力度,分别入股小鹏、小马智行等广东汽车企业。

“为什么在广东设立研发中心?主要是基于华南地区有非常丰富的供应链,同时人力资源非常丰富,更关键是这里拥有300多万辆的整车产量基础。”8月1日,在广州技术中心开业仪式上,采埃孚集团董事斯蒂芬·冯·舒克曼表示。据悉,采埃孚技术中心在选定地址之前,共有60多个候选地区。经过为期1年多的反复磋商和持续推进,该中心最终选择落户广州花都。

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加速推动广东汽车制造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为广东汽车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总产量129.73万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5%。到今年前6月,这个比例进一步大幅攀升,在全国总产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攀升至28%。也就是,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便有1辆是广东造。

“广东汽车制造业基础虽然雄厚,但相对长三角,对新兴企业、研发资源的吸引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赵克刚指出,广州与深圳的协同发展,一方面要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吸引更多零部件厂和头部科技企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高水平的招商引资,形成对资金、人才的吸引,研发资源与高端产业资源的集聚,引领广东汽车产业集群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发展速度。

策论

构筑世界级

汽车产业集群

需要注重“生态”

广东汽车一年总产量410多万辆,是个什么概念?据相关统计数据,仅仅位于美国、日本、印度之后,已经超过德国、韩国等一众传统汽车强国。

去年全球汽车总产量超过了8500万辆。因此,广东汽车产量虽然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但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更何况汽车制造业又十分注重规模效应。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融合了诸多新兴技术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未来汽车产业演进的必然形态,也牵动着整个汽车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要想一直保持走在全国前列,就必须要牢牢把握产业变化的脉动,首先在顶层政策设计层面要及时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战略调整。

过去3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看到广东相继出台了不同政策,以破解不同的产业问题,为后续发展提供指引,包括《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从各地市来看,除了本次深圳《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广州之前已相继出台《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等。

其次,广东要坚持创新,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随着汽车“新四化”的加速演变,全球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东移”趋势越发明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尤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中国企业已开始领跑全球。

这个过程中,广东要牢牢握住新机遇,紧紧抓住发展新趋势,以创新为驱动力,全力攻关“卡脖子”技术,全面掌控新能源“三电”关键技术。并且,要注重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的建设,打造安全稳定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避免吃传统汽车的“老亏”。

与此同时,要处理好“差异化”问题。全省要通盘考虑整个产业发展,坚持不同城市的产业特点,围绕“生态圈”进行不同的产业布局安排,各个城市的“小生态”与全省的“大生态”之间要形成互动,达到串珠成链的效果。

譬如,按照之前发布的《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广州、深圳、佛山、肇庆围绕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布局产业园区,引导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清远等地市规划布局汽车零部件二、三级供应商产业园区,要围绕整个产业做到横向与纵向的全覆盖。正如华南理工大学汽车新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立标的建议:广东在招商引资及产业用地等方面应加强全省统筹,结合各区域已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及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形成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空间布局。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钢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